本文目录
巴中如何办理社保异地就医备案
外地就诊报销程序:
带患者身份证、两张一寸彩色照片、新农合医疗证到县合管办办理转诊备案手续;
携带患者身份证、新农合医疗证和转诊备案手续到转诊医院就医,办理新农合住院手续;
出院后,凭患者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新农合医疗证、病历复印件、住院结算单(有的是发票形式的)、住院费用清单、转诊备案手续到合管办报销。
异地医保报销需提供的材料:
本市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
异地定点医院住院发票原件;
机打的费用清单原件;
住院病历有效复印件(医院盖章有效)1份;
拿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到本市、区社保处(医保处)异地就医审批备案;
身份证复印件1份。
巴中医保异地就医备案
不需要。从2022年10月1日开始,四川省省本级医保参保人员在川渝两地异地就医免予备案。这是四川省医保局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省本级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管理服务的扎实举措。
2025年年底前,四川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体系和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提高到70%以上;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数量稳步增加;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覆盖范围稳步扩大;群众需求大的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逐步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异地就医备案等经办管理服务规范便捷,基本实现异地就医手工报销线上线下通办,异地就医管理服务质效明显提升。
法律依据:
《四川省省本级医保参保人员10月1日起在川渝异地就医免备案》
从10月1日开始,四川省省本级医保参保人员在川渝两地异地就医免予备案。这是四川省医保局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省本级参保人员异地就医备案管理服务的扎实举措。
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10月1日起,省本级参保人员在四川省内及重庆市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治疗和药店购药时实施异地就医免备案。跨省(除重庆市)异地就医时,按照国家跨省异地就医管理规定办理备案。
省本级参保人员按照上述规定异地就医时,按照省本级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起付标准、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和支付比例执行。省本级参保人员跨省转诊就医备案时,需要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转诊证明材料,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或省本级医保经办窗口等线上线下途径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此项规定的有效期为5年。
四川省内医保异地就医备案流程
法律主观: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医保服务管理水平,更高效地为参保人员提供异地就医、转诊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异地就医需求,现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开放了异地医疗保险政策。
一、异地医疗保险办理流程
1、领取或在社保网站上下载《市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工作、居住人员情况申报表》;
2、按规定填写,并经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盖章认定的《申报表》;
3、将填好后《申报表》拿回分工负责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并进行确认。须办理省内异地就医卡的,经审核确认后凭《申报表》到市社保中心稽核科进行登记,然后到社保卡管理科办理全省异地联网卡的制卡手续;
4、办理报备后参保人员的个人社会保障卡不能在使用;参保人员回到须在就医的,应到市社保机构取消医疗报备,从次日起其个人社会保障卡方可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
二、异地医疗保险的处理
异地医疗保险报备须知,适合对象的参保人员
1、参保单位派驻外地工作的;
2、参保的离退休人员长期居住在外地的;
3、在外地就业,以个人或城乡居民身份在参保的;
4、参加未成年人医保,随父、母长期居住外地的;
5、参加城乡居民医保,随子、女长期居住外地的。
三、异地医疗保险如何报销
异地就诊需在当地(市)医院开转诊证明,然后到当地社保处审批备案,然后去异地医院看病全费结账,回当地社保处报销。
1、附异地医保(出市)报销,流程如下:异地医保报销需提供的材料:
a、本市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
b、拿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到本市、区社保处(医保处)异地就医审批备案;
c、异地定点医院住院发票原件;
d、机打的费用清单原件;
e、住院病历有效复印件(医院盖章有效)1份;
f、身份证复印件1份
2、你直接到外地医院住院,你要全费;如本地医院治不了转诊,然后到你当地医保处审批备案,再到外地医院住院,全费交钱后回当地医保审批报销就可以了。
3、最终解释权请咨询当地社保处。
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九条
参保人员医疗费用中应当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部分,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单位直接结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制度,方便参保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六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