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成都两年社保限制
成都社保一次买两年,只要符合社保局规定,就没问题,否则也就买不上而已。
成都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时间
(一)年满60周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员,应在申请参保当月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
(二)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人员,应按月或按年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时间为每年的4至12月。
(三)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人员,参保后中断或暂停缴费时间在两年以内的(含两年),可申请补缴养老保险费(含利息)。中断或暂停缴费时间在两年以上的,不得一次性补缴。
(四)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人员,选择缴费档次在一个自然年度内不得变更。需要跨年度变更缴费档次的,应向参保缴费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劳动保障所(站)提出申请。
(五)年满60周岁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180个月)的人员,本人可选择延迟领取养老金时间,并继续缴费至满15年(180个月);也可选择一次性趸缴至满15年(180个月)。一次性趸缴标准为:以当年所选择的缴费档次作为缴费基数,费率按12%一次性缴纳,趸缴的缴费基数记录在趸缴当年,趸缴年限同已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政策依据:
《关于实施
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劳社办〔2010〕112号)第三条
成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办法将分5个缴费档次
成都市养老保险将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板块,而随着参保者身份或经济能力的变化,他们可以自行选择参加某种养老保险,并能实现不同保险之间的有效衔接;
办法将从制度上涵盖所有人;届时,全市900万16周岁以上的劳动者,包括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制度的辐射;
办法出台后,在缴费标准上将分为5个档次,分别以社平工资的30%、40%、50%、60%和70%作为缴费基数,就算最低档也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争取在明年初出台实施,届时,农民也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同一个标准的养老保险政策。”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成都社保缴费年限是怎么规定的
法律主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广泛,其中成都社保每月多长时间缴费也是人们着重关注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小编整理了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一、成都社保每月什么时候缴费市级参保缴费时间如下:1至11月为每月21号,12月份为15号扣款。如在区县参保,请咨询参保机构或拨打当地 12333进行咨询。二、成都市社保比例基数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工资上限和下限标准,分别按2018年度全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300%和50%执行。(上限:16179元、下限:2697元)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缴费基数缴费工资上限和下限标准,分别按2018年度全省城镇全部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300%和60%执行。(上限:16179元、下限:3236元)。三、成都市社保缴费比例养老保险:公司缴16%,个人缴8%;失业保险:公司缴0.6%,个人缴0.4%;工伤保险:公司缴根据行业确定基准费率,实际费率为(基准费率+浮动费率)×0.5,个人不缴;生育保险:公司缴0.8%,个人不缴;医疗保险:公司缴6.5%,个人缴2%。四、成都个人社保最高档是多少成都社保最高档是100%。成都社保缴纳的档次是针对个人的方式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就是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而言,通过单位交社保也就是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不分档次,不过根据缴费基数的不同,每月实际缴纳金额也会有所不同。个人将按照4%的比例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按照20%的比例缴费,并且养老保险可以分为四档,最高档的缴费基数是上一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100%,其次分别是80%,60%,最低档是40%。五、成都市新社保卡激活设置密码(一)看一下你的社会保障卡信息面的左上角,确定一下你的社保卡面标识的发卡银行是哪一家。(二)确定好发卡行之后,由本人持社会保障卡和有效身份证件到卡面标示的发卡银行营业网点办理社会保障卡激活手续。(三)新医保卡的密码是身份证号码从后往前的第二位开始的六位数,办理激活的同时可重设密码。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相关方面的知识,相信大家应该有所了解,如果对成都社保每月多长时间缴费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阅读生活猫的其他相关文章,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如需要更多的法律解答,可在线咨询律师!
成都社保可以一次性买两年吗
成都社保可以补缴吗?成都社保可以补缴多久接下来跟一起来看看具体详情吧!
一、成都社保可以补缴吗
成都的社保是可以补缴的,只要大家能够满足补缴的条件,那都是可以补的。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的法规,如果由于自己的原因而导致社保断缴了,一般就不能够补缴,但是如果是因为单位的原因没有按时缴纳导致社保中断的话,这个时候可以由单位携带着相关的资料,然后去办理补缴手续,同时需要缴纳一定的滞纳金。
所以大家不清楚自己是否满足补缴的情况的话,可以去咨询当地的社保机构,由客服人员给大家进行专业的回答。
二、成都社保可以补缴多久
对于成都的社保来说,最多能够补缴24个月,因为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社保最多就只能够补两年。而且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在补缴的时候并不是累计补的,只能够连续补两年。
虽然说社保可以补缴,但是断缴带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因为待遇是不能够补缴的。在社保断交的期间之内,我们没有方法享受到社保相关的待遇,不管是生育还是医疗所产生的各种费用,都只能够自己去承担。
三、社保补缴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1、一定要及时补缴。虽然说社保断交以后是可以补缴的,但是大家一定要及时去补缴,如果补缴不及时社保就会中断,参保人也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了。除了会影响社保待遇以外,还会影响到孩子上学、购房、买车等相关的事项。
2、提前问清楚社保相关的事项
社保中断了以后想要补缴的话,大家一定要提前去咨询相关的客服,按照客服的要求去进行补缴。避免有些事项自己没有注意到,导致自己也白费了功夫。
成都连续缴纳社保两年如何理解
成都市购房刚需资格,需要结合购房区域、户籍所在区域、落户成都的时长、工作单位所在区域以及工作单位缴纳社保的市场确定复核的顺位顺序。
刚一:落户在购房区域已经满12个月,并且工作单位也在购房区域,工作单位已经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
刚二:工作单位在购房区域注册,并且工作单位已经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不考核户籍区域和时长);
刚三:落户在购房区域已满12个月(不考核工作、社保缴费时长);
刚四:户口不在购房区域或落户在购房区域不满12个月,并且工作单位不在购房区域或工作单位在购房区域但社保缴费不满12个月;
举个例子,如果成华区购房,落户在成华区12个月,并且工作单位在成华区缴纳社保12个月,属于刚一,落户时间和社保缴费时间不能累计成都市其他区市县的时间;如果工作单位在成华区缴纳社保12个以上,户口不在成华区(如在青羊区,或在成都市外)或者落户成华区不满12个月属于港二;如果落户在成华区已经满12个月,没有工作,或者工作单位不在成华区,或者工作单位在成华区,但单位缴费不满12个鱼,属于刚三;如果户口、社保在成华区都不满12个月,或者都不再成华区,则属于刚四。
“成都无户口社保两年”可以肯定的是只能是刚二或者刚四,结合工作情况可以确定为在工作单位注册的区域购房,属于刚二,其他有资格购房的区域购房都属于刚四。
社保补缴怎么办理
法律分析:1.以单位职工身份补缴的,由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在单位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补缴手续;
2.以个人身份补缴的,按属地原则,在现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补缴手续。
3.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此进行审核备案。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条缴费单位必须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保险费。
缴费单位不按规定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上月缴费数额的百分之一百一十确定应缴数额;没有上月缴费数额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暂按该单位的经营状况、职工人数等有关情况确定应缴数额。缴费单位补办申报手续并按核定数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结算。
养老保险和社保一样吗
社保和养老保险不一样。社保是由政府举办的计划,是强制将某一群体的部分收入,作为社会保险费形成的一种基金的形式。而养老保险是社保五大保险中的一种,主要是为了防止人们在退休之后,没有经济来源导致生活贫困。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范围性、办理主体、特点等。
1、范围性不同
社保包含的方面比较多,里面有五种保险类型,分别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劳动者必须履行法定的缴纳义务,才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保待遇。而养老保险不同,它包括商业性的养老保险和企业性的。不过一般在说的时候,都是指社保中的养老保险,现在购买商业性养老保险的人,并不是特别的多。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他们的保险就是社保,没有其他的商业性质。
2、办理主题不同
社保的缴费规定是按照用人单位比例来的,有些需要从工资里代扣,而有些则是用人单位缴纳。代扣的主要是养老、医疗和失业,单位帮忙缴纳的是生育和工伤。而养老保险就不同了,它的主体是商业性的,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意愿,自由的去选择购买。如果自己生活富裕,可以考虑多买一些。如果自己不喜欢的话,也可以选择不买。很多富人都有商业性保险,普通人很少会刻意去买。
3、特点有很多不同
社保是具有保障性、强制性、福利性和互济性的,主要还是为人们考虑,不过它的性质是强制的。而商业的养老保险不同,它是按照缴费比例来看的,自己购买的越多,可领的就越多。没有所谓的强制性,全看自己的意愿。对于抵制保险的人来说,是不会购买商业养老险的。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