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社保最低缴费基数
各地标准不同,请咨询当地社保为准
以下以上海为例解释:
按照本市规定,有本市户籍,男性未满60周岁、女性未满55周岁,从事有合法经济收入的自雇人员,可申请按自由职业者同时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目前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30%,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为14%。2012年度自由职业人员缴费基数为2599元,如本人收入高于缴费基数的,也可按实际收入作为缴费基数,但不得超过本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300%,即12993元。
举例来说,自由职业者小王每月按照2599元的缴费基数参保,他每月需要缴纳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分别为779.7元、363.9元,即小王每月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为1143.6元。
个人自己交社保流程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划入统筹基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待遇,不建立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流程
一、申报。
已参保个人持①《养老保险手册》
②《医疗保险手册》等资料,到个人缴费申报窗口申请缴费。
新参保人员持①《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表》
②《个人初次参保缴费通知单》
③《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基本信息情况表》,到缴费申报窗口申请缴费。
④新参保人员要带三张一寸近照。
二、核定征缴计划。缴费申报窗口审核材料①②③,作出个人征缴计划。
三、打印发票。缴费个人到发票打印窗口按本人姓名领取《社会保险费征收发票》。
三、交款。缴费个人持《社会保险费征收发票》到指定银行窗口交款,领取《现金交款单》或《进帐单》。
四、基金结算。参保个人交款后持《社会保险费征收发票》、《现金交款单》或《进帐单》到基金结算窗口盖。
五、基金记账。基金结算窗口将到位基金及时入帐。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绵阳社保多少钱一个月
绵阳市社保的缴纳金额是根据社保政策和标准而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缴纳金额也需根据你的工资收入情况而有所差异。以下是绵阳市2021年各项社会保险的最低和最高缴纳基数及对应缴费金额:
1.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868元,最高缴费基数为14342元,企业需缴费为20%;
2.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868元,最高缴费基数为14342元,企业需缴费为9.5%;
3.失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868元,最高缴费基数为14342元,企业需缴费为1%;
4.工伤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868元,最高缴费基数为14342元,企业需缴费为0.5%至3%不等,因不同行业而异;
5.生育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868元,最高缴费基数为14342元,企业需缴费为0.8%。
需要注意的是,绵阳市社保政策和标准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况下做出调整和变化,具体情况可以前往当地社保经办机构或政府部门了解和查询。
2023年绵阳社保基数
法律主观:
社保缴费标准: 1、养老保险:单位一般是以企业职工的月平均工资为缴纳基数缴20%,个人以月平均工资8%缴费。 2、医疗保险:单位按全部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之和作为单位缴纳基本医保险的工资基数缴10%,个人一般按月平均工资缴费2%。 3、工伤保险:单位为本单位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缴0.3~2%,个人不缴。 4、失业保险: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 5、生育保险:单位以职工应发的工资待遇为基数缴费缴0.8%,个人不缴。但各地区社保缴纳比例存在差异,具体以各地区发布的数据为准。
绵阳社保缴费档次
法律分析:一档:每月缴费基数2697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539.4元,全年缴费金额6472.8元、
二档:每月缴费基数3464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692.8元,全年缴费金额8313.6元。
三档:每月缴费基数4041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808.2元,全年缴费金额9698.4元。
四档:每月缴费基数4618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923.6元,全年缴费金额11083.2元。
五档:每月缴费基数5196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1039.2元,全年缴费金额12470.4元。
六档:每月缴费基数5773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1154.6元,全年缴费金额13855.2元。
七档:每月缴费基数8659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1731.8元,全年缴费金额20781.6元。
八档:每月缴费基数11545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2309元,全年缴费金额27708元。
九档:每月缴费基数14431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2886.2元,全年缴费金额34634.4元。
十档:每月缴费基数17317元,缴费比例20%,单月缴费金额3463.4元,全年缴费金额41560.8元。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