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正好有空,就跟大家唠唠我搞明白社保缴费档次这点事儿的过程。
之前,我对这社保缴费具体分几档,每档差多少钱,一直有点迷糊。换工作那阵子,自己琢磨着要不要以灵活就业身份续上,就开始捣鼓这事儿。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发现里面的道道还真不少。
第一步:摸索和打听
我先是问身边几个自己缴社保的朋友。好家伙,有的说交最低档就行,省钱;有的说得交高点,以后退休金才多。听得我更晕,感觉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说法也五花八门。
没办法,我就上网查。搜出来的东西那叫一个多,各种政策解读,看得眼花缭乱。很多信息还都是针对特定地区的,跟我这儿的好像又对不上号。感觉光看网上的,还是有点不踏实。
我决定还是用最笨但可能最靠谱的方法——直接去社保服务大厅问问。想着当面问工作人员,总能弄清楚。
第二步:搞清楚基本规则
到社保大厅,取号排队,等得有半个多小时。轮到我,我就直接问工作人员:“我想自己交社保,这缴费档次有啥区别?价格差多少?”
工作人员倒是挺耐心,给我解释一通。大概意思就是:
- 缴费档次是让你自己选的,不是固定的。
- 这个档次,是跟你选的缴费基数挂钩的。
- 缴费基数,通常是参考咱们这儿上一年社会平均工资来的。你可以选这个平均工资的某个百分比作为基数,比如最低可以选60%,最高能到300%。中间还有好几个档让你选,比如80%、100%什么的。
- 你每个月要掏多少钱,就是用你选的这个基数,乘以一个固定的缴费比例(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两块大头)。
这么一说,我大概明白。关键就在于选哪个“百分比”当基数,这个直接决定你每个月掏多少钱。
第三步:算账比较不同档次
我让工作人员帮我大概算一下不同档次的价格区别。虽然具体数字每年会变,而且每个地方也不完全一样,但能看出个大概趋势。
- 选最低档(比如60%基数):每个月交的钱是最少的。当时算下来,大概也就千把块钱左右,可能还不到。优点是压力小,特别是刚开始收入不稳定的时候,选这个负担轻。缺点也明显,就是因为你交的基数低,以后退休拿到的养老金也相对少点。
- 选中间档(比如100%基数):这个就是按社会平均工资来交。每个月要交的钱比最低档多一些,我印象里当时算的是一千大几百块。好处是以后养老金会比最低档高不少,算是个折中选择,投入和回报比较均衡。
- 选高档(比如200%或300%基数):那每个月交的钱就更多,可能是最低档的两三倍甚至更多。优点是未来养老金会很可观。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眼下的经济压力非常大,一般人可能真扛不住,除非是收入特别高,而且对未来养老金有很高期望值的。
我当时就琢磨着,这事儿还真得看自己兜里有多少钱,还有对未来的规划。
第四步:做出选择并办理
比较一圈,考虑到我当时的收入情况和现金流,我还是决定先从最低档开始交。主要想法是,先把社保续上,保证不断缴,这比什么都重要。以后如果收入提高,或者想法变,再考虑是不是要调高档次。
决定之后,办理起来就顺畅多。填些表格,确认选择的缴费档次(基数),绑定银行卡自动扣费。前后又折腾大概半个多小时,总算是把这事儿给办妥。
的一点体会
社保缴费档次这事儿,核心就是“一分钱一分货”。你现在交的多,以后可能拿回来的也多(主要是养老金这块)。交的少,眼下压力小,但未来的保障水平可能就低一些。
没有哪个档次是绝对“最好”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需求。对我来说,当时选择最低档是最合适的。跑这一趟,把之前模糊的概念都弄清楚,心里也踏实多。如果你也对这块有疑问,别嫌麻烦,亲自去解一下,算算账,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