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有亲戚快到退休年纪,就一直在琢磨这个贵州这边的退休社保缴费年限到底是怎么个说法,毕竟关系到以后每个月拿多少钱嘛我这人就喜欢自己动手搞清楚,所以就花点时间,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捋一遍。
一开始我也是听别人说,有的说要交满15年,有的说交得越长越有点懵。所以第一步,我就先上网大概查查。看些政策解读,但很多都写得太官方,看得头大。
后来我就想,还是得结合实际的来。我就翻出家里的社保缴费记录,主要是看看每年交多少,交哪些险种,最重要的就是那个养老保险的累计缴费月份。这个记录社保APP或者官网一般都能查到,很方便。
看着那个记录,我就发现,确实,缴费年限是个很重要的东西。我就琢磨,这个年限具体怎么影响养老金?我又去找些资料来看,还问问我们单位负责人事那块儿的老同事,他比较懂这个。
搞明白的关键点
通过这一通折腾,我大概摸清楚几个关键点:
- 缴费年限是基础: 这是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你能拿多少基础养老金。简单说,你缴费的时间越长,这部分钱就越多。国家算的公式里头,缴费年限是直接乘进去的。
- “视同缴费年限”也算数: 这主要是针对咱们这些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大概是1998年以前)就在国有单位或者集体单位工作的人。那时候虽然没个人缴费,但国家承认那段工龄,算作“视同缴费年限”,这部分也会加到总的缴费年限里去算钱。我帮亲戚看记录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这一块。
- 缴费基数也很重要: 就是你每个月按多少钱的比例来交社保。虽然年限是基础,但如果你交的基数高,个人账户里积累的钱就多,以后个人账户养老金这块儿也能拿得多点。这个得看个人经济情况,不是想交多高就交多高,有上下限的。我看下,像贵州这边,每年都会公布一个平均工资,然后根据这个定缴费基数的上下限。
- 灵活就业人员: 像我有些朋友是自己做生意或者打零工的,他们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他们通常是按几个档次自己选,最低档压力小点,但相应的,以后拿的可能也少点。我看一下,就算按最低档,一年下来也要交不少钱。
搞清楚这些,心里就大概有谱。虽然说那个具体的计算公式挺复杂的,还要看退休那年全省的平均工资什么的,现在很难算出一个特别精确的数字,特别是对于还有好几年才退休的人来说。每年政策或者平均工资都可能变。
但我实践下来的感觉就是,核心就是两点:
第一,尽量保证缴费别断。 断缴的话,总年限就少,不划算。
第二,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多缴几年。 每多缴一年,退休后就能多拿一点,这是实实在在的。
我现在就跟亲戚说,别想太多复杂的计算,关键是把社保继续缴尽量别中断,能缴就一直缴下去,到退休的时候,自然就能多领一些。自己心里有个底,也就踏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