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来说说这个苏州新区社保缴费基数的事儿。这玩意儿每年都得捣腾一下,跟咱们每个月到手多少钱,以后养老、看病啥的都有关系,所以我就琢磨着把我自个儿弄明白的过程给大家说道说道。
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就发现每年到那么个时候,好像工资条上社保那块扣的钱就不一样。有时候多点,有时候……呃,好像没少过。我就纳闷儿,这咋回事?是不是算错?
后来我就去问问,也自个儿查些东西,才慢慢搞清楚。原来,咱们交社保,不是说你想按多少钱交就按多少钱交,也不是完全按照你上个月工资来的。它有个“缴费基数”。
这个基数是咋定的?主要是看咱们苏州大市,或者说就是咱们这个区域,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是多少。每年政府都会公布这个数。然后,规定缴社保的基数,最低不能低于这个平均工资的60%,最高不能超过300%。
这啥意思?
就是说,比如你工资特别高,远远超过平均工资的三倍,那对不起,交社保的时候,最多也就按那个封顶的数(平均工资的300%)来算你的基数,不是按你实际工资算。反过来,要是工资比较低,低于那个平均工资的60%,那也得按最低标准(平均工资的60%)来交,不能再低。
那具体到咱们个人头上,这个基数又是怎么落地的?一般是咱们单位,每年都要把咱们自己上一年度的月平均工资给报上去。报给谁?报给税务部门。税务那边拿到这个数,就会跟那个规定的上下限(60%-300%)去比对。
如果你的平均工资正好落在这个区间里,那恭喜你,就按你的实际平均工资作为基数来交社保。
如果你的工资低于下限,那就按下限作为基数。
如果高于上限,那就按上限作为基数。
每年社保基数调整的时候,通常就是因为上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变,那个60%和300%对应的具体金额自然也跟着变。如果你自己上一年的平均工资跟再上一年比,变化也挺大,那你的缴费基数也可能跟着变,只要还在那个大框框里。
记得有一年,好像是7月份,拿到工资条一看,诶?社保扣款多百十来块。当时还愣一下,后来才反应过来,,这是又调整缴费基数。这就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儿。
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
第一步:等官方公布上一年度的社会平均工资。
第二步:根据这个平均工资,算出新的社保缴费基数上下限(就是那个60%和300%)。
第三步:咱们单位把咱们个人的上年月平均工资报上去。
第四步:税务根据报上去的工资和新的上下限,确定咱们每个人今年实际用的缴费基数。
第五步:从某个月开始(通常是下半年),就按新的基数扣社保费。
每年都要关注一下这个事儿。虽然是单位给办,但解下总没坏处,毕竟关系到自己的钱袋子和未来的保障嘛看看工资条,心里大概有个数,知道为啥扣的钱变,也就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