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真是为了这个“该不该交社保视同缴费”的事儿,头都大了!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我琢磨着以后养老的事情开始。
我对“视同缴费”这个词儿也是一头雾水。啥叫“视同”?是不是就等于白给?不用自己掏钱就能算缴费年限?听起来好像天上掉馅饼,美滋滋!
但是,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我开始各种查资料,找靠谱的说法。我搞清楚了,这个“视同缴费年限”它不是“视同缴费”!压根就没“视同缴费”这个说法,只有“视同缴费年限”。
这“视同缴费年限”,指的是你在社保制度建立之前,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比如说,我90年代初就上班了,那时候社保还没普及,单位没给我交社保,但这段工龄国家承认,退休的时候可以算作缴费年限,这就叫“视同缴费年限”。
知道了这个概念,我就开始琢磨,这对我到底有没有用?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就得把自己退休时候的情况好好盘算盘算。
我算了算我实际交社保的时间,再加上这个“视同缴费年限”,看看能不能达到最低缴费年限15年。如果已经超过15年了,那这个“视同缴费年限”的影响就没那么大了,毕竟超过的部分只是影响你退休金的多少,不会影响你能不能领退休金。
然后,我还得考虑医疗保险。医保也有最低缴费年限,而且有些地方的医保政策更严格,需要连续缴费多少年才能享受退休后的医保待遇。我还要看看这个“视同缴费年限”能不能帮我补足医保的缴费年限。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情况,我跑了几趟社保局,咨询了工作人员。他们告诉我,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最好自己去社保系统查一下自己的缴费记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他们还强调,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明材料,比如劳动合同、工资单等等。
跑社保局的我也没闲着,到处托人打听,问问有没有认识的在社保方面比较懂行的。结果还真让我找到一个以前在社保部门工作的朋友,他给我详细解释了视同缴费年限的计算方法,以及对养老金和医保待遇的影响。他还提醒我,一定要保存好相关的证明材料,以备将来办理退休手续时使用。
经过一番折腾,我终于对“该不该交社保视同缴费”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根本不存在“交”或者“不交”的问题,而是要搞清楚“视同缴费年限”对我的实际影响,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规划。
这事儿不能想得多方了解,仔细计算,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