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周围人叨叨,说北京社保好像交得少了?我自己个儿,对这种钱袋子的事儿比较上心,听到这风声,心里就犯嘀咕了。到底是真降了,还是大家感觉错了?或者是有啥别的说道?这事儿得弄明白。
于是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得自己动手查查才放心。这不查不知道,一查还真有点儿发现。
第一步,我先是翻了翻自己近一两年的工资条。我是习惯把电子工资单存着的,就打开仔细对比了一下。欸?好像确实有几个月,那个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扣的钱,跟之前比是有点儿不一样。但具体是多了还是少了,不放一起仔细看,还真感觉不明显。而且我工资每年也微调,基数本身也在变,光看自己这点儿数据,有点儿晕。
光看自己不行,我就去问了问公司管人事的同事。他们算是比较懂这个的。人家给的说法就比较官方了,说是近几年国家和北京市为了给企业减负,确实出过一些政策。
他们提到,特别明显的是前两年,就是疫情那会儿。那时候国家有号召,给企业搞过“减免缓”。就是说,企业应该交的那部分社保,给减掉一部分,或者免掉,或者允许晚点儿再交。这么一来,企业的负担确实轻了。不过这对咱们个人到手的钱,影响好像不是特别直接,因为主要是减免单位缴的那块儿。
光听别人说还不够,我还得自己看看官方咋说的。我就上网大概搜了搜,找了些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财政局他们以前发的一些通知、解读什么的瞅了瞅。不是那种特别难啃的大文件,就是些新闻稿、政策解读之类的。
看了半天,我算是捋明白了点儿:
到底降没降?
这么一圈儿弄下来,我算是大概明白了:
- 确实有过下调和减免: 这个是真的。大概在2019年那会儿,北京市下调过一次社保缴费基数的上下限,好像是降了7%左右。然后,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也从以前的20%降到了16%。这都是实打实的降低。再加上2020年疫情开始后那一两年的“减免缓”政策,那段时间企业交社保的压力的确小了很多。
- 主要是给企业减负: 这些调整,尤其是费率降低和疫情期间的减免,大头儿都是针对用人单位缴费部分的。咱们个人缴费那部分的比例,好像没怎么大动过。所以个人感觉可能不强烈。
- 基数每年都可能变: 社保缴费基数是跟你上年月平均工资挂钩的,而且每年北京市都会公布一个新的缴费基数上下限。如果你的工资变化了,或者基数上下限调整了,那你每个月交的钱自然也会变。这个是常规操作,不算是“降费”。
- 现在啥情况: 疫情期间的那些特殊“减免缓”政策,现在基本上都结束了。目前就是按照调整后的费率(比如养老单位16%)和每年公布的缴费基数来正常缴纳。
要问北京社保缴费是不是减少了?答案得分阶段看。前几年的确有过政策性的下调,特别是单位缴的那部分费率降了,并且在疫情特殊时期有过给企业的大力减负。但这些不一定直接体现在我们每个月到手工资的大幅增加上(因为个人费率没大变)。更多的是按照现行固定的费率和每年调整的基数来交,回归常态了。如果你感觉最近几个月没啥大变化,那很可能是因为大的调整期已经过去了。
这就是我自己捣鼓了解到的情况,说得比较白话,希望能帮大家也理理思路。毕竟关系到自己的钱,弄明白点儿总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