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补缴社保能买房吗怎么进行补缴
一、成都补缴社保能买房吗?
成都补缴社保买房是可以购买的,补缴不耽误购买房子,补缴之后,就算是连续累积的缴费。
成都目前是需要连续缴纳一年社保就可以买房了,门槛比较的低,所以只要我们想买房,还是很简单就可以获得购房的资格的,具体的情况,大家可以咨询一下成都当地的买房规则。
另外灵活就业缴纳社保也是可以买房的,不过灵活就业不能以个人身份去补缴,如果说是灵活就业社保,一定中途就不要断缴了。
二、成都补缴社保怎么操作?
补缴社保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就是如果是企业应该依法缴纳的,但是企业没有给缴纳,应该企业去进行缴纳补缴,如果企业不予补缴的话,我们可以申请劳动仲裁。
第二就是如果不是企业应缴未缴的,比如说是我们离职之后没有缴纳社保的部分,只能够自己去补缴,但是个人是不能进行社保补缴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外面找代缴公司,让代缴公司帮我们去进行补缴,补缴公司很多,大家可以在当地打听一下。
成都社保中断后补缴能买房吗
成都社保中断后补缴能买房。成都外地人在成都买房需要社保连续缴纳一年,补缴算连续缴纳,不影响买房。但是需要注意补缴社保种类和补缴个人社保在整体社保占比,这些都会影响购房资格。
单位补缴社保可以获得购房资格,个人补缴社保个人缴纳部分累计不超过6个月,生育保险欠费2个月以上、医疗保险欠费4个月以上视为中断,会影响生育保险待遇及住院医疗费报销,如在补缴时间以内,建议尽快补缴。在每年初公告期内(3月31日前)可申请补缴上一年度中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每年度公告期后可申请补缴本年度中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若超过补缴时限,参保人员自重新参保之日起,连续不间断缴纳医疗、生育保险满12个月后,在第13个月发生符合规定的费用才可享受报销。
成都买房前应先确定资格,主要有三种形式:
2年社保、户口满2年、1年社保+户口
社保补缴是指由某种原因导致社保有几个月没有正常缴纳,之后又将这些月份的社保补缴上。一般是指当人们想要买房、落户、办理退休等需求时,发现社保累计缴纳时间没有达到享受相应待遇的要求,从而需补缴,以确保可以享有相应的社保权益。
拓展资料:成都社保断交能补交。无论是成都还是任何地方的社保都可以停缴,无论停缴多久都无所谓,只要在退休前缴纳15年,到退休年龄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但需要注意的是,断交,当然会有一点关系,如果想在成都买房,孩子读书或汽车摇号,都会失去资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十三条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成都社保断交由个人补缴可以买房吗
是可以购买房屋的。
根据现行成都《社保条例》规定,生育保险欠费2个月以上、医疗保险欠费4个月以上视为中断,会影响生育保险待遇及住院医疗费报销,如在补缴时间以内,建议您尽快补缴。
在每年初公告期内(3月31日前)可申请补缴上一年度中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每年度公告期后可申请补缴本年度中断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若超过补缴时限,参保人员自重新参保之日起,连续不间断缴纳医疗、生育保险满12个月后,在第13个月发生符合规定的费用才可享受报销。
社保补缴具体规定:
根据《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成都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如缴费年限未达到最低标准,可以申请补缴。其补缴方式根据参保人员年龄阶段来确定,具体补缴规定如下:
1、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参保中断或暂停缴费两年以内可以补缴,两年以上不得申请一次性补缴。
2、年满60周岁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
a、延迟领取养老金时间,继续缴费至15年。
b、一次性趸缴至满15年,趸缴标准:以当年所选择的缴费档次作为缴费基数,费率按12%一次性缴纳。
3、距年满60周岁不足15年:按年/按月缴费或补缴,缴费不得超过15年。
4、距年满60周岁超过15年:按年或按月缴费,缴费时间不少于15年,但不得补缴。
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成都社会保险补缴之后,可以在当地购买相应的房屋,当然购房的相关政策还需要遵守当地的一些法律规定,除次之外,也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我们国家,职工社保补缴规定。
成都补交的社保可以买房么
法律主观:
个人社保或单位社保。对以个人名义(无单位)在限购区域内连续缴纳社保24月以上的,由购房人提供充分证明其稳定就业的相关材料(如营业执照、税收缴纳记录等),经房产交易管理部门会审认定。”
法律客观:成都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主城区已拥有1套住房的,可以再购买第2套住房,暂停购买第3套住房。外地户籍居民家庭在本市主城区无住房的,可凭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在主城区购买1套住房,暂停购买第2套住房,不能提供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外地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主城区购房。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是指全部或部分成员为本市户籍居民的家庭,包括夫妻双方及未满18周岁子女。居民家庭拥有住房套数,以新购住房时本市房地产登记信息系统商品住房买卖合同备案数量和权属登记系统记载住房数量为准。